铜仁:“民心水”打破“因果律”

滚滚山洪;

汛涝干旱;

潺潺溪流……

雷霆雨露,皆是自然伟力。

“水是生命之源、生产之要、生态之基。兴水利、除水害,事关人类生存、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。”武陵山区腹地、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下,铜仁市各级党委政府聚焦“民生水”,与时间斗、与气候斗、与地形斗,超前谋划、防汛抗旱、引水归流,增民生福祉。

打破缺水成灾“因果律”


因喀斯特特征突出,一句“地无三里平”,已把铜仁各区(县)地形地貌大体概括。思南县居住区最高点海拔1230米,乌江河最低点海拔364米,江河水资源利用难度大,使用成本高,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。

“以前,我们十里八乡的姑娘谈婚论嫁,会特别在意水源条件。饮水难,是持续了祖祖辈辈的共性难题,极大地加重了家庭生活负担。”该县宽坪乡龙江村副主任刘登文回忆往事,那些找水、挖水、背水、挑水的艰苦,依然清晰。“每逢旱季,家家户户为水发愁。一口水难到所有人,消磨了精气神,成为阻碍家庭发展主要‘灾害’之一。”

思南县第一水厂航拍。


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水为先。”自2005年起,思南县通过渴望工程、“331”解困工程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巩固提升工程的建设,形成了覆盖自然村、组的饮水工程,基本解决“有水喝”问题。但,此类水源多为山泉水、溪沟水,受季节、气候影响严重,水量、水质变幅较大,饮水安全缺乏保障,且运行管理成本高,难以长效运行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中央、省、市各项水利政策的推动下,思南县创新探索实施“大水网”工程,以骨干水源工程为稳定水源,根据不同高程,采取蓄、引、提等措施,打破乡与乡、村与村的界限,以水厂为枢纽布局,构建区域大供水格局,确保水资源合理分配。

过水湾水库紧邻龙江村。作为全县第一座中型水库项目,2012年由省发改委、省水利厅批复建设,建成通过验收并下闸蓄水后,于2019年6月向水厂供水。

“现在,我们这边不论集市、村寨饮水都得到保障供应,再不会出现缺水找水的苦日子!”刘登文亲历水库的兴建、投用,深切感受了骨干水源工程的体系功效。“对农村家庭而言,饮水保障不只是保障‘一口水’,更打破了发展阻碍,家家户户有了更多创收致富的信心和力量!”

过水湾水库壮美风景。


龙江村民到乡集、到县城,总会听到其他村、其他乡镇乡亲的由衷感谢。因为,实现省级安全标准化三级达标、省级运行管理标准化的过水湾水库,每年向33公里外的思南县第一水厂供应1400多万吨水质有保障的原水。

该水厂日处理水4万吨,为河西片区许家坝、香坝、青杠坡、枫芸等13个乡镇保障供水,是“大水网”工程核心节点之一。

“全县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78.09%,远超全省平均水平;水质达标率100%,全县64.75万农村人口喝上稳定、干净的自来水。”县水务局水利工程管理站负责人吕刚介绍,围绕“建得好、管得好、用得上、长受益”目标,探索推进的“建管养用一体化”城乡供水新路径,已成为经验典型,被广泛学习借鉴。“为实现覆盖农村人口比例100%,我们一直在路上!”

打破旱涝成灾”因果律”


研究表明,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%以上。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因素中,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,水浇地的收益是旱地收益的2倍以上。

这一点,思南县许家坝镇蒲家寨村村民深有感受。

马畔塘灌区建设场景。


该村有一口名为“黄龙泉”的泉眼,得益于水源保障,自古便是周边一带颇有名气的“粮仓”。眼下,全村水稻种植面积1060多亩,长势喜人,预计平均亩产1200多斤,总产量超过120万斤。“村里能用到水的土基本都改成了田,毕竟水稻是主粮,而且效益比玉米、大豆等旱地作物高得多。”村支书、主任谭应龙说,全村785户,户户皆粮农。

过去,许家坝灌溉、排涝设施不完善,晴天旱、雨天涝,旱难灌、涝难排,村民既盼水又怕水,农业生产旱涝交困。蒲家寨守着泉眼,也是同样遭遇。“涨水了,就要守在田边边上及时放水,否则田坎可能被冲垮;干旱了,就要全家齐出动,想法子引水,不然会严重欠收。”谭应龙回忆旱涝中的挣扎,直言“望天收”的不确定性,给粮农家庭带来极大压力。“每年防涝抗旱,都有人劳累病倒。”

为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短板,充分保障全县粮食生产用水,思南县践行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新时代治水理念,制定以乌江为中心,以各水库为依托,将全县分为6个灌溉区的“一江六区”灌溉网规划,提升农业用水效率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、保障粮食安全,新增、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4.95万亩。

马畔塘灌区建设场景。


今年2月,马畔塘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得到铜仁市水务局批复,主要包含渠首工程改造、启闭设备、泵站恢复,渠道防渗改造及清淤,渠道改管道及续建管道、恢复堡坎等项目内容,覆盖许家坝、青杠坡、张家寨3个镇共37个村,蒲家寨村位列其中。

该灌区现已完成管道安装共计22.55千米,完成新建渠道3.75千米,完成渠道除草、清淤约36千米,共计完成投资2536万元,投资完成率55.1%。

“往年每逢犁田、收稻等重要农事节点,外出人员必须赶回来帮忙。一来一去的花费、丢掉工作的风险,无疑加大了种植成本。现在有了机耕道,犁田机、水稻收割机直接开进稻田,节约不少心力和经济。”谭应龙表示,项目预计11月完工,前期建成内容却已提前让粮农享受到了灌区福利。“前面久雨出现涝情、目前久旱出现旱情,有了灌区基础配备,涝不着也旱不着,粮农很安心,外出的家人们也能安心发展。”


思南县正加快推进“灌溉网”工程,其中,万圣灌区已完成一期、二期改造,马畔塘、凉水井灌区紧张建设中,瓮溪、枹木寨、大坝场灌区正在规划设计。

打破山洪成灾“因果律”


不论外出天南地北何处,游子始终心系家乡、心系亲人,担心家里缺水、担心田里缺水,更担心家乡因雨水太广出现洪涝灾害。

松桃苗族自治县太平营街道隘门社区坨田组山门口,一座保地塔屹立河边。塔记中“坨田子孙,情系故土”表达了浓浓乡情,而“潺潺溪流,通达江海”则在希望溪流平缓的同时,表达了对山洪的深深担忧。

村民唐命达在坨田河堤岸上说,对面撂荒的田土很快就会挖出来种庄稼。


坨田河是松桃河二级支流,一直以来都被坨田组群众视为“母亲河”。而“隘门社区”的“隘”却真实写照了坨田组的地理位置。每年汛期,山洪沿着周边山谷涌入河中,水面猛然翻涨,冲刷河岸,侵蚀田土边坡,淹没庄稼、覆没道路,给该组和下游造成严重损失。

“记忆中,每年都有山洪暴发,我们深受影响。而山洪之外,我们的起居、劳作又都离不开它。”现年58岁的唐命达,对坨田河的感情很复杂,“每年汛期,我们睡不着,外出的亲人们也睡不着,随时关注会不会暴发山洪?山洪大不大?涨到哪儿了?”

山洪灾害常年不断,严重打击了周边群众的生产信心,易淹没区域的田和土被陆续撂荒。一片片良田沃土一荒多年,长满杂草,给片区发展前景蒙上阴影。

该县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多次踏勘坨田河,连续多年提交提案,为改变现状建言献策。乡村群众的心声,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心头大事、肩头重担。

项目规划、设计、招投标……今年3月20日,坨田河项目作为松桃12个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代表性项目,正式开建。按照“一个项目、一名高工、一套人马、一个方案、一抓到底”的“五个一”模式,项目各方综合天气等因素统筹工序、抢抓进度,最终用113天完成了180天的工期内容。

坨田河今景。


河道疏浚完成、防洪堤岸修建完成……项目虽然完工了,但没有跟山洪真正“较量”过,周边群众心头没底,项目各方心里也始终装着这个事。

7月29日,接到山洪灾害指挥调度系统预警的各方迅速赶到坨田河边,亲眼见证按照保护人口洪水标准10年一遇、保护耕地洪水标准5年一遇要求落地的项目,发挥实际成效如何。

该次山洪,正是5年一遇!山洪暴发,河水猛涨,按照以往经验,必然又会带来一场严重灾害。

全组群众与项目各方一起紧紧盯着水线,看到水面涨到距堤顶半米处后停下涨势,接着开始慢慢下降,确认风险已过的男女老少们不约而同发出阵阵欢呼。

“这么大的山洪都没给我们造成损失,说明防洪治理工程确实有效。”唐命达闲下来,喜欢到防洪堤岸上走一走。“乡亲们计划把撂荒多年的田和土全部挖出来,继续种上粮食、蔬菜。山洪灾害得到顺利解决,在家的人、外出的人都能够安心发展,我们打心里感谢党和政府!”

“建设期间,当地群众和下游群众都会来守望进展。我们深切感到坨田河工程做到了群众心坎上,各方干劲十足,想方设法、争分夺秒,最终提前2个多月安全完工!”回顾项目建设全程,该县水务局副局长吴德书认为工期能够压缩近五分之二,是深刻回应群众心声创造的民生福祉“奇迹”。

而这样的“奇迹”,铜仁各地正在火热建设!自3月以来,全市47个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迅速拉开序幕,坨田河项目率先竣工,为其他项目“打了样”。

曾经,“缺水、干旱、山洪造成灾害性后果”,在铜仁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一条条让人揪心的“因果律”。

现在,铜仁因势利导,深化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,守护好生灵草木、万水千山。“缺水、干旱、山洪”等自然伟力或难以阻挡,但一个个涉水民生工程已决然打破“因果律”,把一个个“灾害性后果”屏蔽——

“民生水”升格成“民心水”,激发蕴藏在全市400多万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,不断开创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新局面!

记者:任恩多 李玉琴


上一篇:

下一篇: